一、2013年湖北卷原题长什么样?
那年给出的材料极短,却意蕴悠长: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“你注意到了吗?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,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,而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。方圆之用,各得其妙。”
命题人只抛出一个现象,让考生自行追问“为什么”。
---二、材料到底在暗示什么?
1. 形状与功能的匹配
- 方盒子便于运输堆叠,**减少空隙**;
- 圆瓶子握感舒适,**符合人体工学**;
- 酒盒再套方壳,**兼顾保护品牌展示**。
可见“形”并非随意,而是**需求决定形式**。
2. 方圆背后的文化隐喻
古人讲“天圆地方”,圆象征圆融、包容,方代表规矩、秩序。材料把日常之物上升到**文化符号**,提示我们思考“**规则与创新如何兼容**”。
---三、立意三步法:从现象到哲理
第一步:追问“为什么”
自问:为什么牛奶必须方?为什么酒要再套方盒?
自答:因为**成本、体验、审美**多重需求在博弈。
第二步:提炼关键词
把“方”“圆”抽象成一组对立统一的概念:
规则与变通、约束与自由、理性与感性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第三步:确定中心论点
可写成:
“人生需守方之规矩,亦需持圆之通达,方圆相济方能成事。”
四、高分结构示范
标题
《守得方显规矩,融得圆见从容》
开头(引材料+亮观点)
牛奶方盒、酒瓶圆身,寻常包装暗藏处世之道:若无方之棱角,易失底线;若无圆之润滑,难以前行。**方圆并用,才是人生最优解**。
主体一:方——立身的根基
- **事例**:曾国藩以“拙诚”治军,每日日记自讼,严苛到标点符号。
- **分析**:正因守住“方”,湘军才能在乱世中保持纪律。
主体二:圆——处世的智慧
- **事例**:苏轼被贬黄州,不怨天,写下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。
- **分析**:他用“圆”的豁达把逆境化作创作沃土。
主体三:方圆相济——成大事的格局
- **事例**:袁隆平既坚持科研数据的“方”,又懂得在田间地头与农民“圆”融沟通。
- **分析**:**规矩与变通并存**,杂交水稻才得以推广全球。
结尾(升华)
手握方之尺,心怀圆之规,我们便能在世界的货架上,既不被挤压变形,也不至四处滚动,**稳稳立于方寸,亦缓缓行于天涯**。
---五、易犯误区提醒
- 只谈“圆”或只谈“方”:材料强调“各得其妙”,偏废一方即偏题。
- 举例陈旧:屈原、司马迁已被过度使用,可换用“中国高铁”“华为鸿蒙”等新鲜素材。
- 忽视“为什么”:若只描述方圆现象,不追问背后逻辑,文章深度立减。
六、临场应急锦囊
若时间紧张,可套用“三明治”模板: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“**是什么**(方圆是规则与变通)——**为什么**(需求决定形式)——**怎么办**(人生需方圆相济)”
再用“个人—社会—国家”三层举例,**字数瞬间破千**。
---七、写在最后的话
2013年的这道“方圆”之题,看似在说包装盒,其实在问我们如何包装自己的人生。当你下一次拿起一盒牛奶,不妨摸一摸它的棱角,想一想:**我今天的选择,是更方一点,还是更圆一点?**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