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“我最敬佩的人”成为高频作文题?
语文老师年年布置“我最敬佩的人”,是因为它既能考察观察力,又能检验情感表达。 自问:为什么我写出来的总像流水账? 自答:因为你只写了“他做了什么”,却没写“我为什么被打动”。 **核心区别**:记叙事件只是骨架,情感共鸣才是血肉。 ---
我最敬佩的人是谁?——锁定三位候选人
1. 父亲:凌晨四点的背影
父亲是一名普通送奶工。冬天四点,他顶着零下十度的寒风,把牛奶挨家挨户挂到门把手上。一次我跟车,**手冻得失去知觉**,他却笑着说:“多跑一户,孩子就能多喝一杯热奶。”那一刻,我明白什么叫责任。
2. 初中班主任:粉笔灰里的微光
王老师患慢性咽炎,却坚持板书。每讲完一课,她咳得满脸通红,仍用沙哑的声音问:“还有谁没听懂?”**她把休息时间切成碎片**,只为给我们多讲一道题。
3. 邻居张爷爷:二十年如一日的“钉子”
退休工程师张爷爷,义务修补小区路面。砖头碎了,他自掏腰包买水泥;孩子摔倒,他蹲在地上反复打磨棱角。**他说:“人退休了,心不能退休。”** ---
如何写好作文《我最敬佩的人》?——五步进阶法
第一步:选材“小而真”
避开“高大上”的套话,**抓住一个细节**就能动人。例如:
- 父亲用旧毛巾裹住牛奶瓶,防止结冰。
- 王老师把润喉糖藏在粉笔盒里,趁我们低头做题时偷偷含一颗。
第二步:结构“三幕式”
1. 初见:平凡场景埋下伏笔 2. 冲突:事件高潮触发情感 3. 回响:细节呼应升华主题 **示例**: 初见张爷爷时,他正蹲在地上和水泥,裤腿沾满泥浆;冲突是暴雨冲垮路面,他冒雨抢修;回响是第二天清晨,路面平整如新,而他因受凉住院。
第三步:语言“动静结合”
动态:动作描写要有画面感 **“他弓着背,像一张拉满的弓,汗水顺着眉骨砸在水泥地上。”** 静态:心理描写要真实 **“我突然觉得,那些被我们嫌弃的灰色水泥,其实闪着光。”**
第四步:情感“递进式”
从“好奇”到“理解”再到“敬佩”,层层推进。 自问:为什么以前没发现他的伟大? 自答:因为**真正的伟大不需要聚光灯,它藏在日复一日的坚持里**。
第五步:标题“点睛式”
避免《我最敬佩的人》这类空泛标题,改用:
- 《凌晨四点的牛奶瓶》
- 《咳声里的春天》
- 《一块砖的温度》
高分范文片段示范
“王老师的嗓子彻底哑了。她转身写板书时,粉笔灰落在她花白的鬓角上,像一场迟到的雪。我盯着她的背影,突然想起她昨天说:‘等你们毕业,我要睡整整三天。’**那一刻,我眼眶发热——原来英雄也会累,只是不肯倒下。**” ---
常见误区与急救方案
误区1:人物脸谱化
错误示范:“妈妈很伟大,每天做饭洗衣。” 急救方案:加入独特细节——**“她炒菜时总哼跑调的《茉莉花》,油星溅到手上也不停。”**
误区2:情感空洞
错误示范:“我很感动,热泪盈眶。” 急救方案:用动作代替形容词——**“我假装低头系鞋带,其实怕眼泪砸在试卷上。”** ---
延伸思考:敬佩之后,我能做什么?
自问:写完作文,感动就结束了吗? 自答:**把敬佩变成行动**。 例如:
- 接过父亲手里的牛奶箱,替他跑完最后一栋楼。
- 把王老师的润喉糖换成无糖的,悄悄放在讲台抽屉。
- 和张爷爷一起和水泥,体验“钉子”的重量。
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