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先弄清“没头脑”和“不高兴”到底是谁
很多同学习惯把这两个名字当成普通形容词,其实他们是任溶溶先生笔下的一对经典童话人物:“没头脑”做事丢三落四,“不高兴”凡事唱反调。只有先还原角色,作文才不会跑题。

二、命题老师到底想考什么
自问:为什么偏偏选这两个老角色?
自答:命题人想借“老故事”考“新思考”,看你能不能从缺点映射现实,从童话走向成长。
三、立意三板斧:让老故事焕发新生命
1. 反向立意:缺点也可能是保护色
- “没头脑”的丢三落四,会不会是逃避完美主义焦虑?
- “不高兴”的唱反调,是否源于对权威的天然质疑?
2. 成长立意:把缺点当镜子
可以写一次班级活动中,自己同时扮演了“没头脑”和“不高兴”:忘带道具→补救→反思→下次提前列清单;集体意见不合→冷静倾听→提出折中方案。
3. 社会立意:放大到群体现象
把“没头脑”对应“信息时代的碎片化健忘”,把“不高兴”对应“网络杠精”,再提出“系统思维+情绪管理”的解决方案。
四、结构模板:让阅卷老师一眼看到亮点
开头(80字内)
一句童话引题+一句现实勾连。
例:
“没头脑”今天又忘了拿钥匙,像极了早上赶地铁的我——原来童话早已写好我们的影子。
中段(600字左右)
采用双线并行:
线A:复述或改编童话情节,每段末尾点出一个缺点;
线B:同步插入自己的校园/家庭/社会见闻,形成镜像。

结尾(100字左右)
不喊口号,用画面收束。
例:
我把写满待办事项的便利贴贴在“没头脑”的童话书上,也把“学会高兴”四个字贴在书桌前——故事合上了,生活刚刚打开。
五、高分细节:阅卷老师偷偷打加分的点
- 动词精准:别写“我很不高兴”,写“我把嘴角拉到下巴”;
- 道具反复:让“钥匙”“便利贴”或“作业本”在文中出现三次,形成意象;
- 对话点睛:用一句角色原声+一句内心旁白,制造张力。
六、避坑指南:90%同学会犯的错
- 把故事复述完就结束,没有“我”的参与;
- 一味批评缺点,没有给出成长路径;
- 结尾升华太空,出现“我们青少年要……”这类模板句。
七、实战演练:三分钟列提纲
题目:《当“没头脑”遇见“不高兴”》
立意:缺点互补,合作才能共赢。
结构:
1. 早读课我忘带语文书(没头脑);
2. 同桌故意不借,说“不高兴”借我(不高兴);
3. 老师临时抽背,我俩一起被罚;
4. 午休我们合写一份“互补计划表”;
5. 放学前,我提醒他值日,他提醒我背诗。
结尾画面:夕阳下,两张计划表叠在一起,像两片拼图终于对齐。
八、素材延伸:让作文更有文化味
引用《论语》“吾日三省吾身”对照“没头脑”;
引用《庄子》“井蛙不可以语于海”对照“不高兴”;
再用一句网络热梗“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”拉回现实,形成古今碰撞。
九、一句话记住核心
写“没头脑和不高兴”作文,不是给童话写续集,而是借童话的镜子,照见自己的成长。
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