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同学一提笔就犯难:明明眼前的东西看得清清楚楚,落到纸上却干瘪无味。下面这篇长文,用“自问自答”的方式,把描写事物的全部技巧拆成可操作的步骤,照着练,你也能把一杯白开水写成“会说话的月光”。

一、为什么要描写事物?
答:让读者“看见”并“感受”。 描写不是罗列数据,而是把冷冰冰的物体变成有温度、有情绪、有故事的存在。
二、描写事物前,先问自己三个问题
1. 我要描写的核心特征是什么?
拿“老藤椅”举例:是斑驳的裂纹?还是吱呀的声响?锁定一个最打动你的点,别贪多。
2. 这个特征能触发什么情绪?
裂纹让人想到岁月,声响让人想到孤独。情绪是描写的灵魂,没有情绪,文字就是标本。
3. 我有哪些感官通道可用?
别只盯着“看”。听、闻、触、甚至味觉都能上场:老藤椅的木头味里混着爷爷的旱烟,这就是立体。
三、五感描写法:把事物拆成“可感知碎片”
- 视觉:颜色、形状、光影。例:夕阳把老藤椅的裂纹镀成金色,像干涸河床的闪光。
- 听觉:声音、静默。例:坐下去,“吱——”一声长叹,仿佛椅子在替爷爷说话。
- 嗅觉:气味、温度。例:潮湿的木头味里夹着淡淡的土腥,像刚翻过的菜园。
- 触觉:质地、重量。例:扶手被磨得发亮,摸上去像一块被岁月盘玩的玉。
- 味觉:通感迁移。例:舌尖莫名泛起一丝苦,那是老木头渗出的时光味道。
四、动静结合:让事物“活”起来
1. 静态描写——抓“瞬间定格”
把物体当成一张照片,用慢镜头放大细节:裂纹里嵌着一粒黑芝麻,是去年奶奶掉进去的。

2. 动态描写——给物体“动作”
让物体参与事件:老藤椅在风中轻轻摇晃,像在给院子里的麻雀打拍子。
五、修辞升级:从“像”到“是”
- 比喻初级:老藤椅像一位驼背的老人。
- 比喻高级:老藤椅就是一位驼背的老人,夕阳是它的拐杖。
- 拟人:椅子“叹息”“打拍子”,把无生命写成有意志。
- 通感:把颜色写成声音——“金色在裂纹里叮当响”。
六、顺序与层次:别让读者“迷路”
1. 空间顺序
从上到下、由远及近。先写椅背,再写扶手,最后写椅腿,像导游带人参观。
2. 时间顺序
从崭新写到破旧。十年前它是新婚礼物,十年后它是爷爷的“龙椅”,一条时间线串起情感。
七、借物抒情:让事物“说话”
问自己:这物体和我有什么共同记忆?
例:老藤椅的裂纹让我想起爷爷手上的老茧,同样的纹路,同样的沉默。把情感“嫁接”到物体上,读者会被悄悄打动。

八、实战演练:三分钟写一段
题目:描写一盏旧台灯
示范:
“啪嗒”一声,开关亮了。灯罩边缘的铜绿像一圈陈年的泪痕,灯光从裂缝里漏出来,洒在桌面上,像一滩融化的月亮。灯座微微发烫,那是它连续工作了二十年的体温。我伸手去摸,指尖沾到一层细灰,带着旧书页的潮味——原来它一直在替我守着深夜。
九、常见误区与急救方案
- 误区1:形容词堆砌 → 急救:删掉一半形容词,换成动作或比喻。
- 误区2:只写“好看” → 急救:加一条“不好看”的细节,比如灯罩上的蚊子尸体。
- 误区3:忘记“我”的存在 → 急救:插入一句“我伸手”“我闻到”,把读者拉回现场。
十、高阶技巧:让事物“超出自身”
象征法:老藤椅不只是椅子,它是“家族记忆的容器”。
对比法:把老藤椅和旁边崭新的电竞椅并置,一个沉默如史,一个闪烁如未来。
留白法:结尾不写“我很想念爷爷”,只写“裂纹里,一粒黑芝麻还在”。让读者自己把情感补满。
现在,闭上眼,想想你房间里最不起眼的小物件。它有没有一道划痕、一声异响、一缕气味?把它写下来,用上文任意两个技巧,你就已经超越了“描写事物”,而是在“复活一段时光”。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