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本”概念到底指什么?
在官方文件里,并没有“一本”“二本”的硬性划分,这只是各省考试院为了方便投档而设置的录取批次。当一所高校在某个省被安排在本科第一批次录取,当地考生和家长就习惯称它为“一本”。

- 同一所学校在不同省份可能批次不同。
- 批次每年会随招生计划微调。
- 民间说法与官方口径并不完全一致。
上海师范大学在各省的批次分布
以近三年数据为例:
省份 | 2023年批次 | 2022年批次 | 2021年批次 |
---|---|---|---|
上海 | 本科批(合并) | 本科批(合并) | 本科批(合并) |
江苏 | 本科批(合并) | 本科一批 | 本科一批 |
安徽 | 本科一批 | 本科一批 | 本科一批 |
四川 | 本科一批 | 本科一批 | 本科一批 |
广东 | 本科批(合并) | 本科批(合并) | 本科批(合并) |
由此可见,除上海、广东等已合并批次的省市外,其余大多数省份仍把上海师范大学放在第一批次。
---录取分数线参考(2023)
以下为部分省份普通类最低投档分,仅供估算:
- 安徽:文科 567 / 理科 548
- 四川:文科 577 / 理科 569
- 河南:文科 584 / 理科 571
- 江西:文科 573 / 理科 560
- 上海:综合改革 485(满分660)
想报考的同学,可以把近三年位次作为更稳定的参照,而非单纯看分数。
---为什么有人质疑“上师大不是一本”?
疑问主要来自以下三点:

- 合并批次:上海本地自2016年起取消一本二本之分,全部统称“本科批”。于是部分考生误以为上师大“降格”。
- 专业差异:个别艺术、体育类专业在提前批录取,分数明显低于普通类,容易让人产生“二本”联想。
- 历史印象:上世纪90年代,上师大确有部分专科或成人教育层次,老上海人记忆深刻,口口相传至今。
学校实力与“一本”标签匹配吗?
若用硬指标衡量,上海师范大学完全撑得起“一本”身份:
- 学科评估: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,教育学、中国语言文学获评B+,马克思主义理论、心理学、美术学等获B。
- 博士点: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,覆盖教育学、中国史、哲学、数学等。
- 科研平台:都市文化研究中心、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等省部级重点基地20余个。
- 师资:专任教师近2000人,其中正高职称400+,双聘院士、国家杰青等高端人才30余人。
报考建议:如何用好“一本”身份
既然明确了上海师范大学在大多数省份属于一本,考生可从以下角度做决策:
- 锁定目标省份:先查看本省近三年《招生计划》,确认批次及专业组。
- 对照位次:把个人省排与学校最低位次比较,留出5%—10%的安全垫。
- 关注选科要求:新高考省份注意专业组对选考科目的限制,如师范类普遍要求历史或物理。
- 利用提前批:艺术、体育、公费师范生等计划分散在提前批,分数相对友好。
- 留意转专业政策:上师大允许大一末申请转专业,门槛为绩点前30%,无笔试,仅面试。
常见误区澄清
误区一:一本就一定比所有二本强
同一批次内部差距可达上百分,行业特色鲜明的二本院校王牌专业往往强于普通一本。
误区二:批次合并后一本概念消失
虽然官方不再划分,但用人单位、考研院校、留学机构仍习惯参考历史批次,社会认知短期内不会改变。
误区三:分数线年年涨
受试题难度、招生计划、报考热度多重影响,分数线波动属常态,需结合位次与招生人数综合判断。
---写在最后:理性看待“一本”光环
上海师范大学是一本吗?从录取批次和学校实力两个维度看,答案是肯定的。但考生更应关注专业匹配度、城市资源、个人发展,而非简单贴标签。毕竟,四年后的竞争力取决于你如何用好上师大提供的平台,而非平台本身的名字。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