单反不用的时候镜头要取下来吗? 视存放时长与环境而定,短期可连机身,长期建议分离并做防潮处理。

为什么有人坚持“镜头必须拆”
老玩家常把“拆镜头”挂嘴边,并非迷信,而是基于三点经验:
- 防止卡口变形:长期受力会让金属卡口产生微米级位移,影响对焦精度。
- 避免霉丝通道:镜头与机身之间的缝隙是湿气滞留区,拆开后可让空气流通。
- 减少电池漏电:某些老机型在关机后仍给镜头供电,拆下可降低电量损耗。
什么情况下可以“不拆”
并非所有场景都要大动干戈,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即可安心合体存放:
- 干燥箱内:湿度恒定在35%–45%,霉菌失去生存环境。
- 短期停用:一周内再次使用,拆装反而增加灰尘进入风险。
- 一体化密封套:原厂硅胶套或真空袋将机身与镜头视为整体封存。
长期存放的7个实操细节
若确定超过两周不用,按下列步骤操作,可最大限度延长设备寿命:
1. 先除尘再拆卸
用气吹清理卡口与后镜组,避免颗粒在分离时刮伤触点。
2. 机身与镜头分别盖后盖
原厂塑料盖优于副厂金属盖,重量更轻且不易磕碰。

3. 电池取出单独存放
电量保持在40%–60%,每三个月补电一次,防止过放鼓包。
4. 防潮剂分层放置
干燥箱底部放变色硅胶,镜头与机身之间再加一包分子筛,形成双重屏障。
5. 垂直放置而非平放
镜头竖放可让内部润滑油均匀分布,减少镜片组因重力下沉。
6. 记录最后一次快门数
贴在机背的小纸条方便下次启用时对比,及时发现潜在故障。
7. 每月通电自检
即使不拍照,也开机空按快门10次,保持机械部件润滑。

常见误区快问快答
Q:拆镜头会不会进灰?
A:在灰尘多的环境确实风险更高,但灰尘可清理,霉菌则不可逆。权衡之下,长期存放仍以拆镜头优先。
Q:UV镜需要一起拆吗?
A:UV镜长期受压可能产生暗角,建议与镜头分离存放,同时检查镀膜是否氧化。
Q:防潮箱湿度越低越好?
A:低于30%会导致橡胶密封圈干裂,最佳区间为35%–45%,可用电子湿度计实时监控。
特殊镜头与机身的额外注意
长焦镜头:脚架环朝下竖放,避免前端镜片因重量前倾。
带防抖镜头:关闭防抖开关再存放,防止马达长期绷紧。
无反转接单反镜头:转接环与镜头一并拆下,避免不同金属热胀冷缩系数差异导致卡死。
实战案例:南方梅雨季的30天封存
广州用户A的5D4+24-70 2.8在回南天前按以下流程封存:
1. 机身与镜头分离,电池取出。
2. 干燥箱内放500g变色硅胶,湿度稳定在42%。
3. 每周检查硅胶颜色,未出现明显变色。
4. 30天后取出,镜头内部无雾,机身触点无氧化。
对比同期未拆镜头的用户B,其镜头后组出现轻微霉点,清理花费200元。
最后的经验之谈
把“拆与不拆”看作动态决策:湿度高、存放久、设备贵,就拆;反之则合。养成记录存放时间与环境的笔记,半年后回看,你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套流程。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