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D镜头是佳能1971—1990年间为35mm单反相机设计的卡口系统,全称“FLEXIBLE-DISK”卡口。它采用内三爪锁紧、外圈调焦的结构,机械精度高,却因法兰距短、无电子触点,在数码时代一度被冷落。然而,随着微单崛起,FD镜头凭借**金属镜身、独特镀膜、复古焦外**重新走红。下面用问答形式拆解它的前世今生。

FD镜头到底“老”在哪?
Q:FD镜头与现代EF/RF镜头差在哪?
A:FD卡口**无电子触点**,光圈控制靠机身拨杆,对焦、测光全靠机械联动;而EF/RF全面电子化。FD的法兰距为42mm,比EF短了2mm,比RF短了24mm,这决定了它**不能直接装在佳能数码单反**上,却为转接微单留下空间。
FD镜头能转接微单吗?
可以,但得分情况。
1. 佳能EOS R系列
RF卡口法兰距20mm,**理论上任何短于42mm的卡口都能转接**。市面已有FD→RF无芯片转接环,售价百元以内。装上后:
- 手动对焦,合焦提示由机身峰值或放大辅助完成
- 光圈需手动收缩,无EXIF信息
- 无限远合焦正常,无打板风险
2. 索尼E、富士X、尼康Z
这三家法兰距均短于FD,转接环厚度约22—26mm。注意:
- 索尼E:部分老款A7需开启“无镜头释放快门”
- 富士X:APS-C画幅会裁切1.5×,50mm FD秒变75mm
- 尼康Z:Z6/Z7机身防抖可用,但需手动输入焦距
转接后画质会崩吗?
Q:老镜头分辨率够2400万像素吗?
A:**看型号**。FD 50mm f/1.4 SSC在f/2.8—f/8区间中心锐度不输现代50 STM;FD 85mm f/1.2 L则因**浮动镜组+超光谱镀膜**,全开即有奶油焦外,收缩到f/2.8后反差极高。但早期FD 35mm f/2边缘崩边明显,需缩到f/5.6才可用。

哪些FD镜头值得淘?
按焦段与用途列清单:
- FD 24mm f/2.8 SSC:风光利器,抗眩光优于同期尼康AI
- FD 35mm f/2 concave:近摄0.3m,人文扫街神器
- FD 50mm f/1.4 SSC:性价比最高,二手价400—600元
- FD 85mm f/1.2 L:人像毒头,焦外旋转,价格已破4000
- FD 135mm f/2.5:金属长焦,拍舞台无压力
转接环选购避坑指南
市面转接环分三档:
- 无芯片金属环:30—80元,适合纯手动玩家
- 带电子触点的“假芯片”环:100—200元,可触发机身防抖,但无法调光圈
- 带光圈拨杆的“高端”环:500元以上,仅FD→EF可用,微单用不上
避坑提示:买前先量法兰距,**环厚度=FD法兰距—目标卡口法兰距**,误差超过0.2mm会导致无限远不合焦。
实拍体验:FD 50mm f/1.4 + EOS R6
下午三点逆光拍摄,机身峰值设为红色,放大5倍对焦。全开f/1.4时紫边明显,但焦外如胶片般柔和;收至f/2.8后反差提升,**睫毛根根分明**。RAW文件导入LR,手动输入镜头名,配置文件选“无”,色彩偏暖,加5点蓝原色饱和度即可还原。
FD镜头保养与改装
老镜常见毛病:光圈油、霉丝、消光漆脱落。

- 光圈油:拆后组,用无水乙醇+棉签轻擦叶片,再上钟表油
- 霉丝:若未蚀镀膜,可用3%双氧水浸泡10分钟,阴干即可
- 改EF口:需车床铣掉尾部,再装EF转接环,**成本高于镜头本身**,非收藏级不建议
未来趋势:FD镜头会涨价吗?
随着胶片复兴与微单转接潮,**L级FD镜头**价格已翻三倍。普通SSC版本涨幅有限,但50mm f/1.4因产量大,仍是入门首选。若只想体验复古味,不妨先淘一支35mm f/2,再配个50元金属环,整套预算控制在千元内,即可玩转全画幅微单。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