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光圈叶片?它到底在镜头里做什么?
光圈叶片(Aperture Blades)是镜头内部一圈可以开合的金属薄片,它们共同围成一个可变大小的孔洞,用来控制进入感光元件的光量。当摄影师转动光圈环或机身指令拨轮时,这些叶片会同步移动,孔径随之变大或变小。除了调节进光量,**光圈叶片的数量、形状与材质**还会直接影响焦外虚化、星芒以及通光均匀度。

光圈叶片数越多越好吗?常见误区一次说清
误区一:叶片越多,光圈就一定更圆?
并不是。叶片数量只是决定“圆度”的因素之一,**叶片边缘的弧度与加工精度**同样关键。例如,7片弧形叶片可能比9片直线型叶片围出的孔洞更圆。因此,**“多”≠“圆”**,真正要关注的是叶片形状与闭合工艺。
误区二:叶片越多,焦外一定更奶油?
焦外柔和度由**光圈孔径形状、镜头光学设计、镀膜、球差控制**共同决定。叶片多确实有助于减少“棱角”,但若光学设计本身球差校正过度,背景光斑边缘仍可能过硬。换句话说,**叶片数只是“奶油味”的必要条件,而非充分条件**。
光圈叶片数对成像的三大核心影响
1. 焦外光斑:从“洋葱圈”到“奶油化”
当背景出现点光源时,光圈孔的形状会被“投影”到焦平面之外。 - **5片叶片**:常见老镜头,光斑呈明显五边形,边缘锐利。 - **7-9片叶片**:现代标准配置,光斑趋近圆形,过渡更柔。 - **11片以上叶片**或**圆形叶片**:高端定焦或电影镜头,光斑几乎无棱角,焦外如奶油化开。 **结论:想要极致奶油,优先选圆形叶片或11片以上设计,但需结合光学素质综合考量。**
2. 星芒效果:叶片数与星芒条数的数学关系
收缩光圈拍摄夜景时,点光源会拉出星芒。 - **星芒条数 = 光圈叶片数 × 2(偶数叶片)** - **星芒条数 = 光圈叶片数(奇数叶片)** 举例: - 8片叶片 → 16条星芒 - 9片叶片 → 9条星芒 **因此,喜欢“针状”星芒的玩家可挑偶数叶片;喜欢“放射状”星芒的玩家可挑奇数叶片。**
3. 通光均匀度:边缘失光与暗角
叶片数过少或闭合不精准,会导致孔径边缘呈多边形,**边缘光线入射角差异增大**,从而出现暗角。 - **广角镜头**对均匀度更敏感,通常采用**9片以上圆形叶片**减轻暗角。 - **长焦镜头**因视角窄,暗角问题相对轻微,7片叶片即可满足。

实战选购:不同场景如何挑叶片数?
人像摄影
优先**圆形9片以上**或**11片弧形叶片**镜头,焦外柔和,肤色过渡自然。例如:85 mm F1.4 GM、RF 85 mm F1.2 L。
风光与夜景
需要**收缩光圈**拍摄,可选**奇数7或9片叶片**,星芒简洁不杂乱。例如:16-35 mm F2.8 III、14-24 mm F2.8 S。
视频拍摄
电影镜头普遍采用**14-16片圆形叶片**,保证T值恒定、焦外无棱角,且光圈环无级可调。
叶片材质与驱动方式:被忽视的细节
材质差异
- **金属叶片**:耐磨、耐高温,常见于高端镜头,但重量大。 - **复合树脂叶片**:轻量化、成本低,入门级镜头常用,但长期高温可能变形。
驱动方式
- **机械连杆**:传统设计,手感明确,但易进灰。 - **电磁驱动**:响应快、精度高,支持机身实时控制光圈,适合高速连拍与视频。

常见疑问快问快答
Q:老镜头5片叶片还能拍出好照片吗?
A:可以。**风格化焦外**与**锐利星芒**正是老镜头特色,适合人文、街拍。只要掌握收缩光圈的技巧,5片叶片也能出片。
Q:为什么有些镜头标称“圆形光圈”却只有7片?
A:厂商通过**弧形边缘+精密公差**让7片叶片在收缩两档后仍保持圆形,属于“伪圆形”设计,成本低于真圆形9片,但效果接近。
Q:微单镜头叶片数普遍比单反少?
A:微单法兰距短,镜组后组更靠近传感器,**缩小光圈暗角问题减轻**,因此厂商倾向用7片叶片平衡体积与重量。
未来趋势:可变叶片形状与电子光圈
佳能、索尼已申请**可变曲率叶片**专利,通过微电机独立控制每片叶片弧度,实现“任意形状光圈”。 另一方向是**电子光圈**:取消物理叶片,用液晶或微机电系统(MEMS)瞬间改变通光孔径,理论上可做到无级、无磨损、无噪音。 这些技术成熟后,**“叶片数”概念或被彻底颠覆**,摄影师将拥有更自由的焦外与星芒控制权。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