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为什么“个性”与“创新”成为江苏卷高频考点?
江苏卷历来强调思辨,而“个性”与“创新”恰好是思辨的两大支点。命题人希望考生回答:在规则与自由之间,如何既保持自我又推动社会进步? 这一追问贯穿近十年材料作文,从“山洞里的蝴蝶”到“有话则短”,无不围绕此核心。

二、材料作文如何精准破题?
1. 抓关键词,而非故事本身
以16年原题为例,材料讲述“有话则短,无话则长”的悖论。许多考生陷入“说话艺术”的表层,却忽视“个性表达”与“创新思维”才是评分焦点。
- 第一步:圈出冲突词——“短/长”“个性/共性”“守旧/创新”。
- 第二步:追问关系——它们是对立还是互补?
2. 自问自答:我的观点是什么?
Q:必须二选一吗?
A:不必。可提出“第三路径”:在尊重规则的前提下,用个性激活创新。
三、高分结构模板:三层递进法
第一层:立论——用“个性”破题
示例开头:
“当众人以冗长显示博学,我却愿以一句‘天凉好个秋’道尽沧桑。这不是寡言,而是以个性之刃,剖开创新之门。”
第二层:驳论——回应“标新立异=哗众取宠”
列举哥白尼、梵高等案例,指出:
真正的个性并非对抗秩序,而是发现秩序未及的盲区。
第三层:升华——将“创新”落到社会责任
从“小我”走向“大我”:
“若每个青年都能在岗位上注入独特视角,中国智造将不再是一句口号。”

四、素材库:小众却震撼的五个案例
- 张益唐:58岁破解孪生素数猜想,证明“孤独思考”也能颠覆数学界。
- 敦煌研究院:用AI修复壁画,传统与科技的“混血”创新。
- 《只此青绿》:舞蹈诗剧以现代肢体重构千里江山图。
- “九章”量子计算机:命名源自古代数学,彰显文化自信。
- 深圳“城中村握手楼”:居民自发加建空中花园,自下而上的空间创新。
五、如何避免“伪创新”三大陷阱?
陷阱 | 表现 | 破解方法 |
---|---|---|
为不同而不同 | 生造晦涩词汇 | 回归问题本质,用常识检验 |
忽视可行性 | 空谈“颠覆”却无路径 | 增加“成本-收益”分析段落 |
道德绑架 | “不创新就是保守” | 承认渐进改良的价值 |
六、语言升级: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三种修辞
1. 悖论式金句
“最深的创新,往往始于最固执的个性。”
2. 通感隐喻
“他的代码像一把胡琴,拉出了数据的月光。”
3. 时空折叠
“站在良渚古城的稻田里,我听见五千年后的芯片在蛙鸣中运算。”
七、实战演练:10分钟列提纲
题目:阅读材料“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,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”。
自问自答:
- Q:技术如何异化个性?
A:算法推荐让“选择”变成“被选择”。 - Q:怎样用创新夺回主动权?
A:像“慢直播”那样,以反效率的方式重构时间意义。
提纲:
- 引:用“番茄钟”与“燃香计时”对比,提出技术时代的个性困境。
- 承:分析外卖骑手被困在系统里的案例。
- 转:引入“数字游民”运动,展示技术也可成为解放工具。
- 合:呼吁“技术人性化”需从每个用户的微小创新开始。
八、最后三句话,写给考场上的你
1. 别怕“跑题”,只要始终回应“个性如何催生创新”。
2. 别怕“小众”,阅卷老师厌倦千篇一律的屈原苏轼。
3. 别怕“尖锐”,真正的思考本就带有棱角。
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