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做人贵在真”这五个字看似朴素,却常被同学们在作文里写成口号。到底怎样把“真”写得有血有肉?下面用自问自答的方式,拆解一篇高分范文的诞生全过程。

一问:选材时怎样判断“真”?
很多同学第一反应是写“扶老奶奶过马路”,可年年都有人写,老师早已审美疲劳。真正的“真”必须满足两条标准:
- 亲历性——事件必须是你亲身参与,而非道听途说。
- 情绪浓度——回忆时仍能让你心跳加速或鼻尖发酸。
例如,“第一次偷偷把不及格的试卷藏起来”就比“捡到钱包交公”更鲜活,因为它带着真实的恐惧与羞耻。
二问:如何把“真”写得动人?
秘诀在于“放大细节”。继续用藏试卷的例子:
- 动作特写:手指怎样把卷子对折再对折,直到边角磨毛。
- 环境烘托:傍晚的客厅只开了一盏昏黄的落地灯,母亲在厨房切菜,刀声像倒计时。
- 心理独白:心跳声大得仿佛能被母亲听见,“如果她问起来,我就说老师忘发了”。
当这些细节像电影镜头一样铺陈,读者自然会被拉进你的“真”里。
三问:结构怎样避免流水账?
推荐“悬念-冲突-顿悟”三步法:

- 悬念:开头只写“我躲在卧室门口,盯着书包侧袋的拉链,不敢拉开”。
- 冲突:母亲突然喊我吃饭,饭桌上她聊起邻居家孩子又考了第一,我差点把筷子折断。
- 顿悟:深夜,我主动把皱巴巴的试卷递过去,母亲却先摸了摸我汗湿的刘海——那一刻我懂了,比分数更真的是她的担忧。
这种结构让“真”有了弧度,而非平铺直叙。
四问:语言怎样摆脱“假大空”?
删掉三类词汇:
- 口号式形容词:比如“深深的愧疚”“无比感动”。
- 万能比喻:像“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”这种陈词滥调。
- 总结式升华:例如“这件事让我明白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”。
替换方案:
“试卷边缘的锯齿割得指腹发疼,我忽然想起母亲昨晚在灯下帮我缝校服,针尖也是这么细,却能把布牢牢连在一起。”
用具体物象替代抽象情绪,文字立刻有了质感。
五问:结尾需要“拔高”吗?
不必强行升华,让故事自己说话。可以回到一个动作:
“第二天清晨,我把那张皱巴巴的试卷压在了母亲化妆镜下面,镜面映出我通红的眼睛——原来承认不够优秀,也是一种真。”
戛然而止,却比任何口号都余味悠长。
六问:怎样检验文章是否足够“真”?
朗读给同桌听,观察两点:
- 对方是否在某处突然停止翻页?
- 读完三分钟后,他能否复述出至少一个细节?
如果答案都是“是”,说明你的“真”已经穿透纸背。
七问:有没有可直接套用的“真”素材库?
与其背别人的故事,不如建立自己的“情绪档案”:
- 每周记录一次“最想撤回的行为”,哪怕只是对快递员语气不好。
- 用手机备忘录记下当时的身体反应:手心出汗/喉咙发紧。
- 月底挑一个最强烈的片段扩写成三百字小速写。
三个月后,你将拥有独一无二的“真”素材库,比任何作文选都鲜活。
八问:高分范文到底长什么样?
下面截取一段省级一等奖作文片段(已获作者授权):
“我蹲在阳台的薄荷盆旁边,数蚂蚁爬过叶脉的速度。母亲在背后问:‘这次数学考了多少?’我盯着一只蚂蚁跌进泥土的凹坑,忽然觉得那就是我。‘六十七。’声音轻得像蚂蚁的触角。母亲没说话,只递过来一杯温水,杯壁凝结的水珠滑到我手腕上,烫得惊人。原来她比我还害怕听见这个数字。”
全文没有“真”字,却处处是真。
写作如做人,最动人的永远不是技巧,而是你敢不敢把最脆弱的那面摊在阳光下。当你写下第一个不敢告诉父母的秘密时,“做人贵在真”就不再是作文题,而是你与世界交换的诚意。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