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为什么“镜头怎么选”成了摄影圈的高频疑问?
从入门到进阶,几乎每位影友都会在论坛、群里抛出“镜头怎么选”的帖子。原因其实很简单:

- 原厂、副厂型号繁多,价格跨度大,容易挑花眼
- 不同题材对光学素质、焦段、光圈要求差异大,一镜走天下往往不现实
- 二手市场水深,怕踩坑
二、镜头怎么选?先回答自己三个问题
1. 我主要拍什么?
人像:优先考虑大光圈定焦(如85 mm f/1.4),背景虚化更柔美;
风光:优先考虑超广角变焦(如16-35 mm f/4),收纳更多画面;
生态:优先考虑长焦定焦或变焦(如100-400 mm),保证安全距离。
2. 我的预算上限是多少?
预算决定你能摸到原厂还是副厂、恒定光圈还是浮动光圈。
5000元以内:适马30 mm f/1.4、腾龙17-70 mm f/2.8;
10000元左右:佳能RF 24-105 mm f/4、索尼24-70 mm f/4;
15000元以上:直接原厂大三元或定焦“空气切割机”。
3. 我愿意背多重?
拍娃党、旅行党必须考虑负重。
轻便方案:APS-C机身+18-135 mm套头,总重<1 kg;
画质方案:全画机身+24-70 mm f/2.8,单镜头就900 g+。
三、镜头焦距怎么算?别被“等效焦距”绕晕
1. 物理焦距与等效焦距区别
物理焦距是镜头光学中心到成像平面的真实距离;
等效焦距是把不同画幅换算到135全画幅后的“视觉焦距”。
公式:等效焦距 = 物理焦距 × 画幅系数
2. 常见画幅系数速查
- 全画幅:系数1.0
- APS-C(佳能):系数1.6
- APS-C(索尼、尼康、富士):系数1.5
- M43:系数2.0
3. 实战换算示例
问:富士X-T5装35 mm f/1.4,等效焦距是多少?
答:35 mm × 1.5 = 52.5 mm,接近标准人文焦段。

问:M43机身装12 mm超广角,等效焦距是多少?
答:12 mm × 2.0 = 24 mm,仍属广角,但冲击力比全画幅24 mm弱。
四、不同题材镜头焦距选择对照表
题材 | 全画幅推荐焦段 | APS-C推荐焦段 | M43推荐焦段 |
---|---|---|---|
星空银河 | 14-20 mm | 10-14 mm | 7-10 mm |
环境人像 | 35-50 mm | 23-35 mm | 17-25 mm |
特写人像 | 85-135 mm | 56-90 mm | 42-67 mm |
打鸟/运动 | 400-600 mm | 250-400 mm | 200-300 mm |
五、常被忽视的三个细节
1. 最近对焦距离
拍美食、静物时,最近对焦距离<30 cm才能放大主体;
长焦镜头往往>1 m,桌面拍摄容易“够不着”。
2. 放大倍率
放大倍率1:2表示可把实物一半大小投射到传感器;
真·微距需≥1:1,如佳能100 mm f/2.8L Macro。
3. 防抖与重量平衡
长焦>200 mm若无防抖,安全快门需≥1/200 s;
机身五轴防抖+镜头防抖可降至1/30 s,夜拍更稳。
六、二手镜头选购避坑清单
- 看镜片:侧光检查划痕、霉丝,背光看透镜组灰尘;
- 测对焦:用测焦板跑焦测试,前后<±5 mm可接受;
- 试光圈:逐级收缩,听叶片声音是否顺畅,检查油渍;
- 查编号:官网验证序列号,确认行货/水货及保修期。
七、未来升级路线怎么规划?
先问自己:会长期留在当前画幅吗?

- 若大概率升级全画幅,直接买全画幅镜头,避免重复投资;
- 若预算有限且追求轻便,APS-C高端头先用,日后二手出掉损失更小。
镜头是长期资产,买前多租多试,比看十篇评测更有效。把“镜头怎么选”拆解成题材、预算、重量三大维度,再把“镜头焦距怎么算”牢记画幅系数,你会发现选镜不再纠结,拍片也更得心应手。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